对完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控制欲,焦虑感也不断生发。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精神问题。所以很多完美主义者,到了后期,会变得异常敏感,焦虑,睡眠不足。控制欲变得特别强烈。

# 什么是 "自我"

自我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做事的动机又是什么?

# 诞生

任何一种思想,一定有一个源头,而泰勒斯就是 “事物究竟是什么构成” 这种思想的源头。有人问泰勒斯 “何事最为难”,泰勒斯应道:“认识你自己”。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灵魂论,开创了灵魂轮回说。他是第一个把人类意识实体化的思想家。给之后的笛卡尔的 “身心二元论”,打下了基础。

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话 “我研究了我自己”。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区分 “理性思维” 和 “感性思维” 的思想家,他认为理性就是为了辅助人们寻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遵循着某种规律。

苏格拉底认为人要做自己,但做自己之前得认清自己,他那句著名 “认清你自己”。成为了往后直至现在思想界的至理名言。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是个什么样子都弄不明白,他不可能弄明白这个世界。会一辈子浑浑噩噩。

# 柏拉图

人类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只是将原本埋藏在灵魂深层的理念发掘出来。人类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人类自身理念的投射过程。

最幸福的的人生,就是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建立在对 “自我” 深度认识之后,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一系列问题后,得出的结论。

# 亚里士多德

人类和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拥有 “理性”。人类应该用自己的理性去创造幸福。而不是单纯依靠直觉。只有理性才能带来幸福,和认清自我。

所有的美德都来自于达成 “过度” 与 “贫乏” 之间的平衡点。勇气是恐惧和自信之间的平衡点。找到事物的平衡点就找到了幸福的关键。这也正是 “自我” 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关键。

# 柏拉图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不变的是人类对事物的观念,也就是理型。

人在脑中建构了一套认识事物的模型,用这些模型去认识事物。比如 “概念”“命题” 是建立在这种理型之上的产物。

# 伊壁鸠鲁

肉体快乐是被动的,而精神的快乐才可以自由支配。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帮人忍受痛苦。

惧怕死亡是不理智的。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了,我们也就不在了。

# 叔本华

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我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

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我们每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事物。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了表象世界,是不可分的。

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

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的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

# 卢梭

“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好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福的人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众生与自己视为一体。”

人对他人的同情实质是将众生视为了自己,不过是一种自怜,然而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方,都是出自于对自我的怜悯。

几乎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有多么慷慨,他在内心就觉得自己有多值得同情。

# 尼采

“我们不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人对这世界的了解总是主观的,并且受制于自我认知的局限,所以很难彻底的看清楚自己的全貌,此过程受太多因素的影响。

# 佛洛依德

用 “压抑” 这个词来形容内在需求被抑制。但他认为,被抑制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梦境。

提出了著名的 “性本能”。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行为包括身体行为和心理行为其原动力都是 “性”。他把那种由性催发出来的动能叫做 “力比多”。

本我 =” 原始的我 “,最真实的我。原始欲望的我。非道德的我。超我 =” 社会的我 “,根据社会需求重塑的 “我”。也就是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 我 “。

自我 = 平衡” 原始的我 “和” 社会的我 “。 比如说,一个人在道德观念中极度压抑,这个时候,自我就出来劝说了。

如果超我过了头,就会产生压抑,如果本我过了头就会产生问题。需要自我来平衡。佛洛依德从临床观察得到结论,大部分的精神问题都源于压抑。

自我则在本超二我之间努力调和,使一个人在既能满足自己一定需求的情况下,又不为社会道德所指责,且努力向理想进发。

# 罗洛梅

现代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压抑真实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1. 压抑,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让自己和客观情况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比如我们现在说的 “躺平”。

2. 强行把自己分裂出另外一个种人格来满足自我的需求。比如,你原本是一个胆小,敏感的人,感性的人,热情的人。那么为了得到名利,地位。而把自己分裂出一种,勇敢,理性,冷漠的人。

相对第一种情况而言,第二种就不那么健康了。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强行改变,就必须付出代价。

# 荣格

认为梦反应了潜意识,但与佛洛依德最大的分别是,佛洛依德认为梦是压抑得到释放的结果,但荣格强调梦更多的是一种补偿作用。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 “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集体潜意识: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由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组成。

人格面具使人能够演绎各种性格,通常为了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给与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另外一方面,人格面具也作为隐藏真实自我的一种工具。

荣格也从正面肯定了 “人格面具” 的必要性,他认为人格面具对于人在社会上生存是必须的,它能够让人适应社会的环境。他认为,人在不同的环境会自动切换成不同的面具。这一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自知的。所以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

# 一些名词

某定论:人在全面的认识自己的 “真实需求” 后,没有被完全压抑的那个我。

偶像包袱:本质就是隐藏真实的自我。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你真实的样子,你伪装出一种 “完美的自我”。因为你认为别人喜欢的并非真实的自己。所以你会尽量的去扮演那个别人眼中的你。

完美主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什么事情都得尽量做到主观上的完美。如果不完美,心里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情绪。而这种不舒服的根源,就是压抑,压抑了真实的自我。

对完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控制欲,焦虑感也不断生发。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精神问题。所以很多完美主义者,到了后期,会变得异常敏感,焦虑,睡眠不足。控制欲变得特别强烈。

# 其他

自我就是一些知道与体验的综合体。自我并没有中心,自我是反而更像雾,一堆概念化的东西。因为你的知道与体验都没可能是 100% 的,每次累计下来的,就成了这些形成自我的材料。

很多人喜欢用批判性思维来成为他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因为有了批评,就会激起了一个中心,而雾就一旦有了中心就会向龙卷风一样运作。或者有些人总要用自己的体验来驳倒他人的体验。

但是体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却是自己完全主导的警觉性。就像你可以让一个人体验一万同样的事情,但你却无法诱发他内心的任何警觉性出来。

# “动机” 理论

# 本能论

本能是天生的倾向性,即对某些客体格外敏感,并在主观上伴随着一种特定的情绪。

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由于学习,本能行为的外界情景的性质会改变,某些行为反应的模式也会调整,但本能的核心情绪却是不可以改变的。

有什么行为便有什么样的本能与其相应。此理论被认为不过是文字游戏,广泛被抨击。

斯金纳认为任何活动只要随后紧跟着积极的奖励便得到强化,没有奖励,活动便会消失。

# 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如饮食和性等;另一种是死亡本能,如残暴和自杀等。

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由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这些被压抑下去的无意识冲动在梦、失言和笔误等以及许多神经症状中会显露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以升华或其他文饰的方式出现。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 3 个层次来解释心理的动力关系。他的无意识动机从强调本能转移到了注意社会因素的影响。

# 驱力学说

赫尔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驱力,驱力迫使机体活动,但引起哪种活动或反应,要依环境中的对象来决定。

只要驱力状态存在,外部的适当刺激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连结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反应减弱了驱力的紧张状态,那么,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连结就会和条件反射的机制一样得到加强。由于多次加强的累积作用,习惯本身也获得了驱力。

# 本能发展

弗洛伊德把 “里比多” 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在某一发展阶段,对本能的过分放纵或使本能受到剥夺而得不到满足,都会使其停滞在该阶段。

满足需要的行为可以是本能的,也可以是对某一特殊对象习得的定向。如果没有特殊指向性的目标,行为就是随机的,只有当找到适当的符号刺激时,行为才会有固定的模式。

行为随环境的要求而改变。如果环境中出现两个矛盾的符号刺激,那末,固定的行为模式就会改变。

在关键期的敏感阶段,如果用不寻常的符号刺激来代替本能的刺激,那末,前者也能取代后者成为强烈的激发对象。

# 认知的动机理论

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

达到目的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一个人为什么采取这一条而不选取另一条?这就要追究他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因果关系了。

洛克认为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

一般人的因果观念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了则归因于环境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

费斯廷格把认知失调作为一种动力,认为它迫使人们改变态度以换取认知的平衡。狐狸望着甜葡萄发馋,可是高不可攀,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来安慰自己。

对动机的原动力或机制的解释

许多人都承认需要和现成的满足需要的手段的差距是心理的内因。活动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为满足需要就要进行活动,满足需要的活动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的或社会的需要是难以完全分开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在满足原始的需要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是永无止境的。

需要就不是固定的、天赋的,许多社会动机也就必然是后天获得的。

在特定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模式决定着动机的基本模式。满足需要的手段更是如此,即使是最基本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里也有不同的满足手段。

# 马斯洛 “动机解释”

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普通欲望有干百种,但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人类真正渴望满足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的数目是有限的。

人类满足各种需求的方式虽有极大的文化差异,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或终极目标都是相当一致的。应透过文化的差异去研究人类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标或需要。

性行为与有意识的性欲并不仅仅是对性满足的追求,其无意识的目的可能是极为复杂的。性欲可能代表了对自信欲望的索取,吸引注意力的欲望,或者对于亲密感、友谊、安全、爱的欲望,或者这些欲望的任何一种组合。

个体遭受拒绝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他的身心组织,使他感到紧张或不快乐。这种状态还会转而导致其他事件的发生,例如采取种种自我防卫方式、压抑敌意等。动机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起伏的,也是复杂的。

人类从不会感到满足。人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动物,当他的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会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欲望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动机的出现实际上总是取决于整个有机体所可能具有的其他所有动机的满足或非满足状态,即取决于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欲望已经达到相对满足的状态。

当我们沿这种系阶梯上升,我们所理解的本能有逐步消失的倾向,对作为适应工具的文化的依赖将越来越大。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要,饥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成熟、表现、成长以及自我实现等现象皆是自然流露的表现性行为而非对环境的应付性行为,因而可以看作无动机的或超动机的行为。

# 需要与动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与相爱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更新于 阅读次数

请我喝[茶]~( ̄▽ ̄)~*

.N1h1l157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N1h1l157 支付宝

支付宝

.N1h1l157 贝宝

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