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
# 潜意识
在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
人类其实和动物一样,心里充满了野蛮的、兽性的、肮脏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存储在潜意识当中。
意识是我们心理世界被探照灯照亮的地方,是我们能感知的地方,而心灵的黑暗处,就是潜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潜意识中性
#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
超我:代表着道德约束、社会规范
自我:随时随地解决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 强迫性重复
人们会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地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
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之后,会不自觉地制造同样的情景,去体验同样的情感。
在我们成年后,我们的大脑还在帮助我们修复童年的创伤,这种修复过程是无意识的。我们很容易被某个类型的人吸引,因为这些人身上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的心理特征。
我们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是一次又一次进入重复模式。
#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即权威(有权利、有威望、有资源)的期待。
权威们将 “你有潜力” 或 “你没有潜力” 的预言传递到学生身上,最终强有力地影响了那些学生。
# 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电击。多次实验后,还没等到电击,蜂音器开始响起时狗就趴在地上呻吟颤抖。
本来可以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表现在人身上,一个人在某件事上付出多次努力,却反复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并将这无助的感觉泛化到新的情景当中,哪怕那些情境可以控制。
# 心理舒适区
人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让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觉的边界,就是让你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并且不会引起 你焦虑的心理边界。
最常见的舒适区比如我们熟悉待的地方,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做的事情等等。
而当我们的行为超出了心理舒适区,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我们接受工作上的新任务,交往新的人际关系就是在突破我们的舒适区。一开始会感到不舒服,但新的行为达成之后,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 —— 我们的 “舒适区” 扩大了。
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
# 聚光灯效应
又叫焦点效应,我们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但事后马上就忘了。
实验表明,人们会认为有超过 50% 的人注意到自己,但实际上,只有不到 20% 的人有兴趣往你身上看一眼。
无论你走在哪里,你都会认为聚光灯永远打在你身上。
# 禀赋效应
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对这个物品价值的评价会比你没有拥有它时更高。
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禀赋效应简单点说,就是因为拥有而喜欢。
# 约拿情结
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畏缩后退的心理。是出于对自尊的过度保护,而产生的对成长的恐惧和更高追求的回避。
约拿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人物,他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差遣,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终于上帝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 —— 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但是约拿却逃跑了。
当你面临一个挑战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想方设法完成它,还是去怀疑自己,担心做不成这件事,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或你对自己的评价降低?如果你常常在怀疑自己,你就可能陷入了 “约拿情结”。
# 具身认知
人的心理状态会被人的生理体验塑造,二者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用生理体验来激活心理感觉。
#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 巴纳姆效应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 帕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会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 晕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晕轮效应" 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
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 "一俊遮百丑"。
# 霍桑效应
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一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
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 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 青蛙效应
把一只青蛙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关头,青蛙竟奋力跃出锅外,侥幸逃生。
过了一会儿,将这只青蛙再次放入锅中,不过锅中盛的是凉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遥。悄悄加热,使水温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难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跃出,只好葬身釜底。
# 羊群效应
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
# 贝勃规律
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 50 元或汽车票由 200 元涨到 250 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 100 甚至 200 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 皮革马利翁效应
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 "期望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 污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 思维定势效应
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 从众效应
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
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但从众容易使个人放弃自己的想法。
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团体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 “背判” 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
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 “磨洋工” 的嫌疑。为了免遭嫌弃,人们就会采取 “随大流” 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