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 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x-1

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 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也就很少。但现在宗教 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 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 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 勇气 “吗?

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份工作。他 “很想 改变” 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 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 “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末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 —— 所谓的心理创伤 —— 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 们给过去的经历 “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 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 “目的” 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 “目的” 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 x-2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 “手段” 而已。 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那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说问题不在于 “发生了什么”,而在于 “如何诠释”。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 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己,没有什么价值。

是的,的确如此!我承认我很讨厌自己!讨厌像现在这样与先生您讨 论落伍哲学的自己!也讨厌不得不这样做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 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 “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某人如何看 “世界”,又如何看 “自己”,把这些 “赋予意义的方 式” 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 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 “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 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 “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 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 5 年或者 10 年, 他又会开始使用 “已经不再年轻” 或 者 “也已经有了家庭” 之类的借口。

应该去做 —— 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 “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 “自己” 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 x-3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 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 “此时此刻” 的你自己。

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 “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 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 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 “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 也可以……” 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 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 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 “目的” 是 “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如果只有一个人活在宇宙中的话,恐怕连孤独这个概念都不会存在。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逻辑和常识(共通感觉)。但是,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是在无人岛上生活,也会想到遥远的海对岸的 “某人”;即使在一个人的夜晚,也会侧耳静听某人 睡眠中的呼吸声。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在报纸上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时,我就会感到极其自卑。生活 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是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当然,我也不喜欢自己这张满是粉刺的脸,对于学历、职业以及年收入等社会境况也抱有强烈的自卑感。哎呀,总之就是哪里都很自卑。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 “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 “不能成功” 而是 “不想成功” 了。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 —— 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 的 “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 x-4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 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 “理想的自己” 的比较。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 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 结束这种关系 “,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 目的 “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 敌人 “。

是的,我对你的过去一无所知,有关你父母和你哥哥的事情我也一无所知。不过,我只知道一点。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 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 其 “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 —— 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 —— 那首先请弄清楚 “这不是自己的课题” 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 x-5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 “回报思想” 存在,那就会产生 “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 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了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 “该如何生存” 这样的难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 这个人会给我什么 “,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 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 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 “,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 —— 根本不存在的 —— 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 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 100 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 评价 “的想法。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 “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 x-6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 “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 “此时此刻” 充实就已经足够。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 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 “此时此刻” 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 “此时此刻” 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 “此时此刻”,那就根木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 “此时此刻” 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 “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 20 岁终结的人生还是 90 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 “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 “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